來王真兮老師這里咨詢,遭遇了配偶出軌的女性朋友,經常會抱怨——可能他的承諾是真的,是真的跟那個女人分開了,但是還是會不由自主會聯想:他不在我跟前的時候,是不是就是跟那個女人去約會了;他新買的衣服是不是她喜歡的……
王朔在《過把癮就死》中說過:
“不管怎么找借口,說好的往事絕不重提,原諒一切。但當兩人共處一室,心里就會浮現:這個人背叛過我,這個我最在乎的人,曾在我心頭上插了一把刀。”
就像童話中的兩個貪心人挖地下的財寶,結果挖出一個人的骸骨,雖然迅速埋上了,甚至在上面種了樹,栽了花,但都清楚地知道底下埋得是什么。看見樹,看見花,想的卻是地底下的那具骸骨。
可怕的是,那把刀一直插在你心頭,你卻遲遲不愿拔下來;
可怕的是,明明可以在當下看見樹,看見花,你卻偏偏只想著地底下的骸骨。
可怕的是,你的負面思維和情緒在操控你成為一個“怨婦”,但是你卻不自知...
這是王真兮老師常說的“怨婦心態”,這樣的心態,當然要不得。但是在很多時候,這種習慣性的抱怨,似乎深深寄生在我們的思維里,不斷地釋放出負面能量,吞噬了我們的正能量,但是我們卻沒有及時認識到威海,而且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抱怨。
這種“無意識”的抱怨,是極其可怕的,并且能夠形成一種強大的負能量場,甚至禍害我們身邊的人:
例如,自己本身很滿意自己的工作,但是身邊有個時常抱怨的同事,你跟她混多了,久而久之也覺得公司不好,老板太摳,同事過于雞賊等等,卻沒發現自己被帶偏了。
例如,閨蜜跟你哭訴她老公出軌,還勸誡你不要相信男人,小心你老公出軌諸如此類的話,久而久之,你或許就會開始懷疑、害怕你老公出軌,卻沒發現自己接受了這些負能量。
......
這些都是能量傳遞的效果,如果你的潛意識認同了,就會無意識地植入到我們的大腦中。
在我們的生活中,你還會發現,以前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,向伴侶、朋友哭訴,他們從一開始愿意耐心聽你訴說,幫你分析,到后面,對你原來越來越沒耐心和冷淡;
或者你越來越厭煩那個愛抱怨的朋友,例如,屏蔽掉那些在朋友圈天天負能量的人。
但是,有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孤獨,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。后來,慢慢地不愿意再說了,每次拿起手機想跟誰傾訴一下時,但卻發現能夠理解自己的人沒幾個。我們想要得到愛,但是又害怕傷害。再到后來,我們封閉了自己內心,在別人面前寧愿扮演快樂的樣子,因為覺得沒有人能夠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。
但是,我們有沒有反省過自己?
第一,不做情緒垃圾制造者。我們不能總是把“情緒垃圾”扔給別人,認為這樣是一種真性情,是一種你跟別人交心的最佳行為,以此道德綁架別人,覺得別人不能理解自己就是壞蛋。
第二,推己及人,換位思考,如果你有一個朋友,三天兩頭就怨天尤人,或者懟天懟地,跟全世界為敵,跟你傳遞滿滿的負能量時,你感覺如何?
第三,自動遠離和屏蔽負能量的人,一般都是比較有意識的,他們不認同別人的負能量,所以采取了回避措施。那么,我們為何要跟負能量為伍呢?為何要讓自己遭罪呢?
一、及早發現自己的“怨婦”傾向
有時候,我們無意間成為了“怨婦”自己卻不知道,但是你身邊的人會知道。你的老公或許厭煩你的“嘮叨”,你的朋友或許對你敬而遠之。
有的人,無法面對自己的消極能量,就只好無意識投射到外界,但自己卻認為自己是個正能量十足的人。
我們周邊可能會有這樣的朋友:約人吃飯,可是回來后,你一句話都說不上,全稱聽她抱怨家里,工作,甚至吐槽了好幾遍的事情還得翻出來,最后還說自己是個不愛抱怨的人。
其實,生活中難免有難過需要人安慰和開導的時候,但是這種抱怨式的吐槽個人秀,真的讓旁人有點聽不下去。
很多人從一時半會兒的傾訴,演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抱怨。因為她們從抱怨中獲取的好處:可以心安理得地當受害者而不負責任,并獲得他人對自身痛苦的認同感。
所以,覺知自己的消極能量多么重要。當你不再去去認同的腦子里想法和情緒,把注意回到自身來,那么你的消極能量會在你的意識之光下,慢慢消融。那時候,你已經無須用傾訴來緩解自己的痛苦了。
二、切忌盲人摸象理解事物
怨婦最常用的方式就是“批判”——經常性批判身邊的人和事,認為所有事情的引發都是因為外界的變化。為何會這樣想?
一方面是因為“痛苦之身”的需要;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喜歡將事物分裂開來思考。
將事物分裂后思考,是片面的,很容易就會走入“非黑即白”的極端。在我們古老辯證法哲學——八卦,我們看到黑白交融的太極圖,可以得出一個看待事物的真理——“黑離不開白,白離不開黑”,它們是相輔相成,互相依賴而產生的。
也就是說,這個世界沒有絕對黑,也沒有絕對的白。
如果將“黑”與“白”,“善”與“惡”分裂開去看待,我們很容易就會批判“惡”的一面,不能接受“惡”的一面。
比如,不能接受別人的缺點,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陰暗面。我們內心對它排斥,有批判,認為它是不好的東西,所以我們會選擇壓抑、投射、轉移等等方式。
但是事物之間是存在聯系的,是一個整體的鏈接。
或許,你欣賞你伴侶的理智,但卻痛恨他的無情。因為理智反面是無情。
或許,你討厭你伴侶的沖動,但卻喜歡他的熱情和行動力。因為沖動的正面是熱情和行動力。
或許,你討厭自己的懦弱,但懦弱卻讓你躲避了一些危險。
或許,你討厭自己的潑辣,但潑辣卻讓你戰勝了那些欺善怕惡的人。
所以,沒有絕對分裂的“好”與“壞”,我們可以放下給事物貼上好壞標簽的習慣。
當我們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時,就會減少片面的判斷,減少抱怨,對他人更加寬容。
三、活在當下
我們抱怨的內容多是發生在什么時候?
通常情況下是過去很久、或過去發生不久而放在心里耿耿于懷的事,而不是此時此刻發生的事。
為何如此?是我們內心有一個“心理時間”。“心理時間”即是過去及未來的幻象。我們糾結過往,憂思未來,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。
當然,我們不是不去處理已經發生的事,或者對未來沒有目標,而是我們要排除這種讓自己痛苦的情緒,從而運用當下的力量——不帶抱怨的心態,去解決問題,這樣我們的效率會更高。想要學到更多的婚姻技巧,請關注我們,跟著王真兮學起來。